港股创新药板块异军突起,资金持续流入,后市投资机会如何把握?
在全球市场面临调整的背景下,港股创新药板块却逆势上涨,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尤其是“纯度”100%的恒生创新药ETF(159316)上涨了2.81%,而低费率的港股通医药ETF(513200)也上涨1.32%。这一波上涨的背后,正值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即将在德国柏林举行,时间定于10月17日至10月21日。此会议将为国内药企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展示其最新成果,并可能成为新一轮BD(业务发展)授权落地的契机。
尽管创新药经历了一轮大涨后出现回落,但行业的向上趋势并未改变。进入10月和11月,传统的BD交易旺季即将来临。诺诚健华已成功进行了重磅交易,未来还可能会有更多潜在交易落地,进一步验证产业的长期逻辑。
一、ESMO会议的战略意义
大家可能对ESMO和ASCO等顶级学术会议的重要性并不陌生,实际上,这些会议是全球创新药价值的试金石和放大器。中国药企能够在此类舞台上发布数据,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全球认可:通过在国际舞台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国内药企能获得全球学术界的认可。
吸引合作伙伴:成功的结果发布能够吸引潜在的BD伙伴,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市场导向:发布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引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助力企业制定更为合理的市场策略。
在本次ESMO大会上,市场特别关注康方生物、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等公司的最新突破性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成为相关公司的重要风向标,对整个创新药板块的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二、出海成为增长亮点
今年以来,出海成为国内创新药企最为显著的增长点,构成了投资逻辑中最为坚实的一环。根据权威数据,仅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已突破500亿美元,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总额。截至2025年8月,出海交易总金额攀升至874亿美元。
质量提升:不仅交易总额创下新高,其质量也显著提升。到8月底,交易的首付款金额达到41.6亿美元,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49.1亿美元的水平。
大额交易常态化:前八个月内,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达21笔,几乎与2024年全年的23笔持平,显示出市场对高价值交易的青睐。
在交易结构上,2025年的出海模式展现出显著的升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区域权益许可。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开始采用深度绑定的“联合开发”或设立合资公司等模式,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构建。
三、出海模式的演变与升级
对于投资者来说,出海能力已成为评估创新药企价值的重要维度。成功的出海交易能带来多重利好,包括:
明确估值:通过第三方(跨国药企)的背书,明确了企业的研发管线估值。
财务改善:高额首付款能够直接改善财务报表,支持后续的研发投入。
风险分担:与大型跨国药企的合作,有效分担了全球临床开发的高风险和失败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流动性逐渐宽松,国内创新药企的估值中枢不断上升。恒生创新药ETF(159316)在过去20日的资金净流入额达到8.49亿元,最新基金规模已增至29.61亿。
回顾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模式,经历了“借船出海”模式(1.0)、联合舰队模式(2.0),接下来将逐步进入“自主航海”模式(3.0)。这一模式要求企业自建海外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团队,直接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虽然挑战巨大,但成功后可独享全球利润。
四、未来驱动力与市场前景
未来5到10年,中国创新药产业仍将在历史性的机遇中发展。技术方面,以科伦博泰、荣昌生物等企业为代表,显示出中国在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平台上的国际竞争力。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巨额授权合作标志着国际医药巨头对中国的研发实力的信任。
在资本和政策方面,从早期的小额首付到如今的大额交易,中国创新药的“知识产权出口”模式已基本跑通,提升了企业的天花板和抗风险能力。
此外,美联储降息周期的重启,将为创新药板块带来估值与融资环境的双重利好。医保支付与商业保险的“双轨制”也为具有高临床价值的创新药提供了快速进入主流支付渠道的路径,形成了多层次支付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估值体系有望与全球市场接轨,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药板块是否会迎来新一轮的催化,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